前幾日與一位極要好的畫友閒談,朋友對於我將自己畫作的導覽做成文字及影音,公布於網站的做法,持反對的意見。其反對的最主要原因是:如此一來不就將自己的畫作「說明」了,一說明就落入平凡,失去了想像、聯想,封死了作品,理應不說,讓觀者自由去發揮、探索啊。
朋友的看法有其道理,我是認同的,但是我又為何反其道而行呢﹖為何要為自己畫作做文字與影音導覽﹖
一、觀者立場。就以我自己為例,當我看到一部電影,尤其是劇情類的電影,除了與朋友聊聊或在網路上看看大家的看法外,其中最想獲得的是導演的「開誠布公」,導演說出整部片的主旨,幾個關鍵處為何,比如手法,甚至更多的細節,而畫作亦是,也是希望能獲知畫家自身的說法。
二、「說明」就失去聯想。我認為假如是個只有「一個」答案的謎題,答案一說出來當然就「到此結束」了。可是如果不是謎語,而是擴散式的問題,就跳出了一個答案的小框框了,沒有絕對的對錯與優劣,而是個人依照各自的生活經驗的領會與抒發。而作者本人也是各人中的某一個人而已。
三、尊重與誠實。當我們買東西時,我們總想了解它的成分或功能,若全無這方面的訊息,是不尊重消費者,若誇大則是欺騙消費者,最好的方式是提供有幾分就說幾分話,而且要說的讓人懂,用對方可以懂的方式敘述說明,使對方易於了解。
四、「平凡」的作品。如果只是「平凡」的作品一說明,不就自曝其短嗎﹖我想「平凡」不代表就對比「不平凡」的層次低,是因人而異的。平凡不等於平庸,我認為的平凡,對另一個人或許就是不平凡。一部平凡簡單的腳踏車,與一部具有多功能,甚至是高科技的「不平凡」腳踏車,大家會選用哪一部呢﹖或許平常的簡單的反而親民呢。
五、受眾多元性。觀畫的人,來自各種不同行業與性質,並非單一皆為繪畫領域的人,應有不少人是需要引領的,而為作品做導覽,畫家本人是非常適合的人選之一。有了導覽,觀者可選擇看或不看,觀者充分掌握決定權,等於顧慮到所有的人。
六、成長。再回到「平凡」這件事,藝術家總希望作品能成為上乘或佳作,不想「平凡」,假如這藝術家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作品,而不再做了,以人性來看,當然會想一次就成佳作,一次就成為大師。但是若藝術家是一直在創作、產出作品,目前這件作品平凡,不代表以後的作品都是平凡,除非自己不成長,否則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畫家,會不斷成長,作品總會不斷精進,總會有超越平凡的。況且沒有這些「平凡」的累積堆墊,哪能精進。就以一個研發公司來說,其所研發的產品也是不可能樣樣都是上乘的吧,所以畫家不必羞於作品的平凡,因為知道會自我要求與成長,自己不斷超越與戰勝自己。
七、利人。每當讀到一本好書,總是會心存感謝作者對我的幫助,這作者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,利己利人。我認為的好書,是我能看得懂、進得去書本裡,並能帶給我諸多啟發。並非一定是那種排行榜前幾名的書,或是鼎鼎大名的作家之作品。而那種艱澀的文字或是說不清又太玄的,往往令我覺得無感,甚至讀到半途就放棄。至於那些古代文言文書籍,幸好有釋、譯的提供,我才能「進得去」,並且「出得來」,例如《道德經》這部經典,鮮少有人不需要依賴註釋或翻譯就能讀吧。而這個註釋與翻譯,其實就是「導覽」。我是個繪畫工作者,了解自己的創作對某些人須予以適當的導覽,期許能藉由自己的繪畫帶給他人些微的抒發,甚至是受益。
基於以上的想法,所以我為自己的畫作做導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