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8月份《藝術家》〈在未完成裡看到創作的靈魂〉(P.230~235.﹚,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「羅丹的創作」,節錄其中幾段文:
‧「我始於工匠,之後成為藝術家,那是好的、僅有的路徑。」
‧「他的藝術成就來的晚,原本渴望進入法國美術學院就學,卻遭拒絕三次。」
‧「委託製作法國作家巴爾札克的紀念碑,他花了七年時間……完成頭像……不斷實驗後,又換了腿與交叉的手臂……。然而作品因為不夠寫實而被作家聯盟的委員拒絕,羅丹說:『這件作品被譏笑、嘲弄,然而任何人都無法摧毀它,它是我整個生命的產物,我美學的轉捩點。』」
‧「羅丹卻能輕易的帶出作品的文學、哲學、歷史、象徵、神話和愛情等特徵。」
‧「在他心中,偉大的藝術品需要不斷的修改……」
另一篇,安德魯‧魏斯堅毅而孤獨的〈克力蒂娜的世界〉﹙P.254~257﹚
節錄其中幾段文:
‧「美國在1950年代中後期開始有抽象表現主義興起……但是此時魏斯依然持續創作他那種理念性十分強烈的寫實風格繪畫。」
‧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家所追求的正面力量,那麼孤獨是否是一種反面力量呢﹖或許也不盡然。」
‧「魏斯一生中從沒有上過學,是因為身體虛弱……父親﹙插畫家﹚傳授他畫畫。」
‧「他花了幾個月研究這個房間的牆壁、窗簾與薄紗等材質,當然還有腐朽的窗戶邊框與窗…。」
我想,一代大師的磨成充滿曲折與艱鉅,其中都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他們對作品品質的自我要求甚高,不是為發表、為他人,純粹就為作品的執著,因這種「無為」的精神,故能無所不為,而能晉身成為美術館、博物館的瑰寶。這樣的藝術品,不會因疫情無人參觀而減損其價值,也無須達官顯貴之蒞臨來提升其價值,就如擁有人性光輝美德之人,不會因無眾人之讚揚而減損,也無須達官貴人的表揚來提升。因為其為上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