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離開教職,正式成為「專職創作人」,幾年下來,一個人獨自在工作室,有了之前未有的體會,這「新」的體會,就是「孤獨」。
也許因為有了這種體驗,所以對有關「孤獨」的描述,不免特別強烈的關注。前些天整理以前寫的繪畫手札,剛好看到紀錄了畢卡索的話:「若沒有深切的孤獨,就畫不出好作品。」好巧不巧,讀到《藝術家》的﹤詩心、履痕、柯錫杰﹥(2020.7月,頁282~287),一篇蕭瓊瑞為柯錫杰之撰文,對柯錫杰一生做了精簡扼要的紀錄,其中的:
「1979年,…他毅然決定關閉如日中天的攝影公司,遠離紐約,放逐自我,一切從零開始,追求真正的藝術家生活。這年他正好五十歲。離開紐約的柯錫杰,展開一趟不攜帶地圖的旅程。…沉澱多年對現代藝術的體認,就在這趟孤獨旅程的孤獨心靈中,透過孤獨的風景完美呈現,今日許多足堪傳世的『心象風景』都是此時期的產物。」﹙頁284、285﹚
從這段敘述,可以了解「孤獨」對柯錫杰之重要影響,甚至其一生更為重要、經典的作品,大多是從這階段展開的。「長久孤獨」真是種「長久的耐苦」,因為自己有過類似的經歷,能體悟畢卡索所說的,以及柯錫杰的孤獨旅程,是對他們的創作居於很關鍵的開啟點。
畫室長久以來一直是用租的,總是有「居無定所」之感,工作室的「換處所」是否也是另一種「旅行」﹖由一處的孤獨於工作室,換至另一處的孤獨於工作室,是否也是另一種的「孤獨旅行」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