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畫手札


61.內容「引領」、「鍛鍊」形式







「航道」系列每一張畫的畫題皆取自《道德經》文本,例如「道可道 非常道」和「上善若水」,都有其各自的獨特涵義,而為表現這獨特的涵義,手法上不得不做適當的對應,因而產生了不同的表現手法。也因此很強烈的感受到:內容變了,形式就會(不得不)跟著變,形式是被內容帶著走的。若畫的內容不變,但為求變,而在形式上一直下功夫,是否仍跳脫不出形式舊有的框架?

之前我常用內容「帶領」形式的說法,因為內容改變,形式為了符合內容,所以就會改變。當然這個說法是自己實際作畫的體悟,現在我將「形式為了符合內容」這句話,再做點闡述。

形式要做到符合新的內容的種種過程,是在磨練與鍛鍊形式的能力。舉些畫例:《道可道 非常道》,有了臨界點的內容觀念的提升,畫面形式上必得要去達到此臨界點,所以在形式上就多了一種如何作到臨界點的鍛鍊。畫作《光而不耀》,為了表現「不耀」,形式上發現了新的「刮金」手法。《濁以靜之徐清 安以動之徐生》的畫面偏右下部分的「靜船」,是此區域的焦點,因「靜船」面積太小了,就算把它做到最好,旁邊大面積的背景,依舊會顯得單調,視覺上對右下部整個區域的感受仍嫌單調不足,所以要改變形式的作畫思維,就是把大面積的背景處理好,雖然背景是配角,非焦點的「靜船」,但做了這個改變,反倒將「靜船」烘托的更為強烈。《那道光》也正是這個道理,花了很多心力在處理背景,至於那一點的亮點,雖然它是主角是焦點,可是也只能在最後階段花一點點的時間,恰如其分的處理。

不過,關於內容鍛鍊形式,必須守住的一個大原則,就是形式自始至終都要具備「繪畫性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