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面的「模糊」或者是「虛」處,其目的是為讓觀者探尋這個「模糊」或「虛」處的種種可能,這種的「模糊」或「虛」,就有「意境」、有「內涵」。而油彩媒材的特質之一,就是可以反覆多層次的或增或減,因著這項特質,所形成的厚薄與透明度,就形成層次的豐富性。而要表現畫面的「模糊」或「虛」的意境或內涵,可施以豐富的層次,多次的增減所產生的層次,絕對豐富於簡單的一層的「模糊」或「虛」的處理結果。
某次的臺陽參賽者作品評審,最後一輪的決審有5件作品,雕塑、水墨、水彩作品各1件,油畫2件,當5件作品放在一起做比較,2件油畫明顯遜色於水彩,原因是:以腳踏車為題材的水彩畫(游雯珍《午後》),主題焦點面積約占整體畫面的2/3,分量很夠,腳踏車本身就有許多細微的線條,自然可供刻劃細膩,形式樣樣到位。另2幅以人物為主題的油畫,主題面積不夠大,第一眼的視覺直覺力道就弱了幾分,人物的細緻度也稍嫌不足。另外,腳踏車畫作能勝出有一個重要的因素,就是藝術性,因為它有「虛」處理的空(韻),虛實有致,如果全畫盡實,恐怕就難得到最高票了。實中有虛、虛中有實,虛實有致,畫面的豐富性就能被帶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