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畫手札


莊坤良教授:道德經可以入畫嗎? 看蔡勝全的《航道》畫展 (2017)







漢字書寫是一項古老的藝術,也可以是一項最新的創意表現方式。

老子的《道德經》是所有中華傳統經典的源頭,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化基因。掌握《道德經》,就能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隨。它的道理滲入我們的血液,成了所有華人的生活哲學與行為準則。

這樣一個大的哲學道統可以入畫嗎?

這真的是一個大哉問!

 

沒人想過嗎? 應該有。但難度高,有把握有能力動手去處理的人少。現在有個人願意去嘗試,他就是畫家蔡勝全,他花了兩年多時光,研讀道德經,並試圖把這個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,用漢字藝術的形式去再現它的光彩。

文字與圖畫是兩個不同的藝術門類,甚至於是個互斥的表現形式。西洋俗諺說:「一張圖畫勝過千言萬語 」(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)。但從文字內容的豐富性來說,我們也可以說,「一個字勝過千萬張圖畫」。《道德經》的「道」字就是一個例子。「道」字可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字,西方人對東方哲學的著迷也可濃縮在這個字上,因其「無以名狀」,卻又千真萬確地存在。它融合了哲學辯證與生命實踐的中華文化精神,它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,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」,就拋出一個難解的哲學命題。環繞在有和無,難和易,長和短,高和下,美和醜、善和惡,恆和變等相互矛盾的各種對立辯證上,《道德經》展現了它跨越文化、種族、國界的普世真理,散發著千年不朽的魅力。對想要處理它的藝術家,更是構成巨大的挑戰。

一幅好的畫,通常內容與形式要達到統一與合諧,畫家的思想要隱藏在繪畫性優先的表現之下。蔡勝全擅長畫船,他的漢字繪畫巧妙以船的基本形式,每一幅畫都是有各種大小不一的船形構成。此次展出,總共十幅畫,都是「大」畫,因其難度高,但企圖心大,格局也大。

  1. 《道可道,非常道》: 近看一團迷霧,遠觀則一個道字若隱若現。他以上千個如活字版的小船排列而成大畫,創造一個無以言傳的精微與巨大,像一則「道」的寓言,難以穿透,卻又散發著吸引人的知性魅力。
  2. 《有無相生》:中文的「有」「無」兩字巧妙結合成一隻破浪前進的大船,對角線構圖,製造一種動態的張力。右方米羅式的輕快圖點,與左半部的厚重色塊,互相融合成一個有機的辦證關係,呼應「有無相生」的邏輯與精神,觀者不得不佩服畫家的巧思。
  3. 《上善若水》:畫面隱射水流因處下而成其大,納百川而成金色的大海。「上」「善」「若」「水」四個字,像是航行其上的船。細看四隻船,都由不同的小船形構成,動感十足,畫面活潑。畫面下半部的豐沛的金色大海則扮演了穩定的力量,也間接驗證「上善若水」的真義。
  4. 《濁以靜之徐清,安以動之徐生》:「動」字畫作一陣渾沌的風雲,與對角線上一艘安「靜」的小舟互相對視,細看動靜兩字都是漢字構成。動極思靜,靜極生動,猶如「清」「濁」兩字辯證,構成渾然大氣的一幅畫。
  5. 《少則得,多則惑》:將多少得失畫成兩艘大船並列,左邊的筆劃少而清晰,右邊的繁複而面目模糊。左右並列,筆畫隨興,揮灑自如,視覺感受強烈。我們不也常陷於慾望的無窮追求而疲於奔命,這種強烈的占有慾,驅使我們成為物慾的奴隸而不自知,不免也對自己的存在產生迷惑。相反地,安於簡單的生活,反而富足。佇足畫前,引人深思,「多與少」的況味與警惕。
  6. 《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》:「道」與「學」兩艘船,佔據畫面的中心位置。為學的知識,重在積累增加。為道的智慧,在去蕪存菁的涵化。但如何把知識轉化為智慧,反是人生的重要課題。畫面的上下結構,有一種積累漸層變化的作用。我們可以看到「學」轉化為「道」的過程,原本令人目眩的繽紛色塊,也漸次淨化成金色的道體。
  7. 《光而不耀》:為人講究謙讓,過於強眼的表現為自己帶來多少忌妒,招來多少敵意。真正服人的是,有光但不令人目側,還能引人親近。樸拙的畫面,把原本貼金箔的船體刻意潑灑一層淡泊的顏色,產生含蓄的畫面,貼近老子原意。
  8. 《為大於其細》:這張寫實的大船幾乎佔據了大部分的畫面,細看,大船竟是由無數的小船構成。畫家深入老子的精要大意,並將之轉化成技法,以技法本身實踐道德經的內容大意,也見創意巧思。上萬隻小船的雕琢,展現畫家過人的毅力與宏觀掌控大局的能力。「大船入港」的幸福期待,也是由點點滴滴的努力所構成,深具啟示性。
  9. 《金玉滿堂.慈》:外圓內方的構圖與金錢的「流動」(currency)意義貼近,也與做人處事要外圓內方的文化主張,互相呼應。畫面上充滿了各式黃金翡翠,紅藍寶石。老子說:「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」。唯有心存慈悲,才能守住美好的福分。慈字圓渾,象徵慈航普渡,亦有警世之義。
  10. 《儉故能廣》: 金色「廣」字大船佔據了八成畫面,與中心的小「儉」字,形成強烈對比。隱射大「廣」由小「儉」累積而成,畫家讓畫面自己說故事,也讓觀者從中得得啟發。

勝全的畫融合漢字文化與西洋油畫於一體。他這種結合東西方藝術傳統的新嘗試,在華人畫壇,尚未見耕耘。勝全開先河,打破媒材與繪畫內容之間約定俗成的規定,他跨界把原本屬於水墨的書法帶入傳統的西洋油畫之中,尋找新時代的感動。他的嘗試,在某種程度上,呼應了當前東方文化的崛起,來日蔚為風氣可期。

美國詩人佛洛斯特 (Robert Frost)在他的詩作〈未經之路〉(“The Road Not Taken”) 中說,選擇一條少人走的路,當個拓荒者,一步一腳印,堅持下去,也可以開拓出一番不同的風景。勝全也選擇一條荒草漫漫的路,願意當個寂寞的先鋒,重探中華文化的精神源頭,以油畫來再現《道德經》永恆的人文精神。筆者相信,勝全的開路之舉,隨著東風西漸的時代風潮,未來將會是一條熱鬧的藝術大道。

勝全對自己有一番深深的期許,因為《道德經》對他而言不只是文字表象的理解,也不只是思想的探究與學問的建構,而更是一種生活修養與生命實踐的功夫。他把繪畫當作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試圖在繪畫的過程裡,深入老子的思想,呈現古老中華文化的當代性。

看勝全的畫,除美學的體驗之外,更有助於個人精神修養的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