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作者的狀態,創作過程才是目的,非完成。
在創作一幅畫或一批畫的時候,總是會期待盡快完成以達到目的、目標,尤其是急性子的我,欲求那「時刻」的到來更是強烈。如果將剛開始著手到最後完成分成100個階段,可能在90幾個階段裡都在期待、急、匆忙,直想著最後的第100個階段時刻的到來,導致這90幾個階段似乎在「煎熬」一般。
在《更快樂: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》(塔爾‧班夏哈 Tal Ben-Shahar, 譯者譚家瑜,天下雜誌出版,2012)一書中的一段話(頁116-117):
「普西格(Robert M Pisig)在《禪學與機車保養藝術》(Zen and Art of Mortorcycle Maintenance)這本書裡,描述了他與一群老禪僧結伴攀登喜馬拉雅山的經歷。普西格是登山隊裡最年輕的成員,卻是爬得最吃力的一位,最後他選擇放棄,那些老禪僧則是毫不費力的順利登頂。
普西格在登山過程裡一心只想完成攻頂目標,卻被綿延不盡的山路打倒,不僅無法享受登山樂趣,也喪失繼續前進的慾望和體力。老禪僧們雖然也想完成登頂壯舉,但目的只是為了繼續往前走,而不是把登頂當成最重要的目標。他們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,所以能夠全神貫注的享受每個步伐的節奏,沒有被走不完的山路擊退。」
上文中,將「攻頂」換成「完成畫」,自己就是那個普西格了!應該要學習成為老禪僧,將「創作過程」當作目的,把「完成」視為「知道方向正確」就可。盡情享受作畫的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