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畫手札


348.「作畫的最後階段」







作一幅畫,如果過度的用力思考,有可能將原本可以輕鬆完成的,搞得太複雜而窒礙難行,或是淪於生硬乏味,就像走路是很自然的事,但如果一心想著當左腳往前跨,左手得同時向後擺、右手往前伸,然後右腳往前跨時,右手要配合著向後擺、左手往前伸……,如此是不是難於行走啊!

相反的,過度的隨興、咨意與放縱,就容易把圖畫的四分五裂,難以收拾。這就比如要到某地,然而心思東飄西挪的心不在焉,結果該右轉的時候忘了右轉,那麼無意中偏離了都不知曉。

兩者都是過猶不及的現象。

「理性、感性、直覺、思索」,是做一幅畫常會用到的,至於其比例成份,或是誰先誰後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,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下,更彰顯了其藝術的本質。

不過有一點我可以確定的是,作畫在快完成的最後階段是憑~直覺,這時候越思考可能越壞事。大腦思考是要準確、穩當、要事實,可是給眼睛看的,是要舒服、痛快有吸引力,這就有賴「直覺」了。與事實有點脫節在所難免,例如同樣的諸葛亮,在正史《三國志》和小說《三國演義》裡面描寫的就是不同,《三國演義》的文學藝術就多加了一些渲染的成份,所以讀者看得津津有味,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也助長《三國志》的傳播。誇張一點想,一幅畫整體的形式與內容可以想像成包含了理性、慢思的《三國志》與感性、快想、直覺的《三國演義》,而畫作的最後階段完成,恰是觀者的最先階段,觀者看畫的第一感覺就來自「直覺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