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畫手札


334.「至善者,善之敵」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.







要兼顧作品的「質」與「量」不容易,因為在相同的時間下,產量一多,用在品質上的時間就會減少;用在品質的時間多了,產出的數量相對變少。那麼難道真的沒有「量」與「質」可同時兼顧的變通方法嗎?也許可在下面這段摘文中得到靈感。

在 《原子習慣》頁166-167,取其摘要如下:

「上課第一天,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傑利‧尤斯曼把電影攝影班的學生分為兩組,量組和質組。

量組:成績將完全取決於作品的數量,期末每個學生繳交的照片,交100張可以得A,交90張可以得B,以此類推

質組:成績將完全取決作品的品質,學生整學期只需要繳交一張照片,但如果要拿A,那個作品必須近乎完美。

到了學期末,令人吃驚的是,最傑出的照片都出自量組,這組的學生忙著測試各式各樣的做法,並從錯誤中學習,他們精進了自己的技術。質組的學生則坐著思索完美,弄到最後,除了未經證實的理論及一張平庸的照片,沒有太多努力的成果可供展現。

我們太執著於想出最棒的做法,到頭來根本沒有著手去做。如同伏爾泰寫過的:『至善者,善之敵。』」

上文中,「量組」的學生在不斷的嘗試、調整、實做、改善下,跨出了第一步,再想第二步、進到第二步再想第三步,以此類推,就會不斷的改善,不知最好,而求更好,過程中就產生了極多的「數量」出來,而且這些數量的品質是不斷的改善,不是相同的重複,這樣一來就會產生「量大」的「質變」,如此一來,就是「量」與「質」的兼顧了。

在繪畫上,製作草圖就是不斷在做嘗試與改良,草圖就是可以較快速完成的「作品」,每張草圖不能重複,必須不斷要求更好,而且拜電腦所賜,以電繪草圖的方式,大大縮短了花費的時間,在相同的時間下比手繪產生的「作品量」更多,如此就顧到「量」了,然後再從所有草圖中找出一張最滿意的,轉畫於畫布,畫出的這張畫布作品,自然會比事先沒有草圖或少量草圖而畫於畫布的品質來得高,如此一來品質提高了,也兼顧到「質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