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展與個展的次數多了,總會有一些用過的畫框,當完成新畫作,會試著先從用過的框裝起來看看適不適合。在畫作入框之前,會預先想像效果,但是無論再怎麼想像,還是不如實際裝入框來的明確,有時「預先想像」與「實際明確」兩者之間真的是天差地別。
例如將A畫作試著裝入甲、乙、丙3個畫框,有可能出現3種狀況:
1.A裝入甲,效果普通。
2.A裝入乙,效果極差,整張畫好像不見了,倒是畫框很突出。
3.A裝入丙,整幅畫作特明顯,似乎畫有生命,活了起來,第一視覺直覺只看到畫,畫框似乎不見了(待再細細品味,才慢慢看到畫與畫框的一整體),畫框變成隱形的無,畫作成為明顯的有,畫作的「有」是由畫框的「無」所成就的。《道德經》裡有句話「無之以為用」,「無」發揮了它的作用,隱性的無,總是容易被忽略、看不到,實際上它可是「有」的幕後大功臣。